新闻资讯

【初心如磐70载】一生奉献医学事业 百岁高龄的他是家喻户晓的“好医生”

2024-11-20 03:20:58

  上世纪60年代■■,马玉梁还为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提供过医疗服务,被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,锤炼了他的品格,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。

  “当时,医院只有内科和外科,群众得知我是军医◆■◆◆,就觉得什么病我都能看。■★◆◆◆”马玉梁回忆。

  上世纪50年代初,阿克苏地区某县城突发瘟疫,马玉梁临危受命。面对众多患者,他凭借过硬的技术,准确判断出是伤寒症★◆◆■★,并协助医院调来大量伤寒疫苗。最终■★◆■,伤寒疫情在当地得到控制◆★■,他也因此获得三等功的表彰◆★◆■■。因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,阿克苏地区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军医★★★■◆,他叫马玉梁。

  将一生贡献给了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医疗卫生事业,并在传染医疗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◆★★■。百年岁月里,第一师医院老专家马玉梁经历过风风雨雨■◆,对于长寿的秘诀★■■,他说:“心中要有太阳◆◆,太阳就是信仰■★★■■,有一颗爱党爱国的心,体恤百姓,造福患者。◆★◆◆◆”

  作为医院传染科开创者之一◆◆★,几十年来,他陆续培养、带教了一批年轻医生,使得传染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★★■★◆■。

  1960年1月◆■★■,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■★,一对尔族夫妇抱着2岁的儿子到医院求治,当时患儿口内白痰较多,呼吸困难,面部紫绀,呈昏迷状态■★★★■。马玉梁诊断患儿是白喉病,若不及时抢救★■◆★★■,患儿可因窒息而死,便立即联系外科■■■◆,给患儿做了气管切开术,解除了患儿的危险★★★■◆■。

  正是拥有一颗关怀备至的共情之心,时刻将患者的疾苦铭记于心,他因此成为患者口口相传的■★“好医生”。

  “父母连我们都顾不上,从小我就赌气发誓,不追随他们步伐成为医务工作者。”如今★■★★◆,成为国家一级编剧■■、导演的马焰回忆起过去,禁不住哈哈笑了起来。

  2019年9月26日,马玉梁获颁★◆◆■★■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◆◆★”纪念章,当纪念章挂在脖子上的一刻,马玉梁顿时泪目。

  ■■◆■“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位患者是王震将军,下车进门才知道。我就问将军哪里不舒服★■◆★,王震将军说肚子不舒服。我就说你躺下我摸一摸■★◆◆,将军当时非常消瘦,几乎前胸贴到后腹,很快我就准确诊断出将军的病情,然后用热手慢慢揉将军的腹部■■,将肠梗阻部位揉顺了★■★◆■。”

 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,马玉梁抓紧时间学习。白天坐诊、出诊,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,写下了几十本笔记,由于他的知识面广,记忆力好,不断钻研■◆★、探索、总结经验,掌握了内科★◆■◆、传染科、儿科、外科等多学科知识,还学习了针炙。就这样,马玉梁成为医院的全科医生。

  1967年7月■★,医院成立了传染科◆◆■★◆,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◆■,他爽快地答应了。传染科医生相对于其他科室医生★◆★■■,最大的区别就是风险较高■■★◆◆★,稍不慎就有被传染的可能。他笑着答道:“无论哪个岗位总是要有人干◆★■◆★。★★★”就这样,他与传染病防治“交手”35年■◆★★,在工作中他从未有过退缩,不怕风险,不畏传染★■■★。

  马玉梁的妻子是医院的一名护士,夫妻俩把精力用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上,遇到值班■■◆◆、加班或者到基层义诊,只能将两个孩子锁在房子里。“父母对患者最好,然后才是我和弟弟★★◆■◆。”小时候,马玉梁的女儿马焰常常这样抱怨。

 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,简称布病,它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◆★,它能引起人体多个系统的损害,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。过去,牧民们患病后深受其苦。

  1983年,马玉梁到上海某医院进修,医院见他医术精湛,想调他过去任职◆◆★■,面对高薪和高职位,马玉梁说■■:“当地老百姓更需要我■■■★◆◆。”婉拒了医院的邀请,但医院仍执意留任■◆★■★◆,马玉梁悄悄从上海回到了第一师医院。

  上世纪70年代,一场突如其来的出血热疫情在南疆肆虐■★,人民的生命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。马玉梁再次挺身而出,和自治区、兵团派驻的医生一起成功控制了疫情,挽救了无数生命。

  1924年11月,马玉梁出生在江苏徐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◆■■。1938年,为躲避战火◆■◆■■◆,他和哥哥被迫离开家乡,一路西行至陕西潼关。后来,他考入了军医学校,毕业后被分配到喀什市疏勒县军区医院(现南疆军区总医院)当医生。

  ★★“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是医生应有的天职和精神◆★◆◆。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◆■■★◆◆。”这种浓浓的医患情深深融入马玉梁的血液,成为他始终不变的执着追求。

  1971年,第一师医院组织了18人的医疗队,到新和县阿恰大队和一■★、二牧场开展筛查布氏杆菌病和科普活动★■。作为队长■★,马玉梁和队员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筛查布氏杆菌病700人次★■◆◆,发现阳性率10%,马玉梁和队员逐个做好登记■■◆◆★■,建立档案★■◆,以便及时进行治疗。

  ★◆◆★■“第一师医院于我父母不是写在纸上的历史,而是他们的一生■■◆★■。”提起在临床一线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◆★■■◆,马焰动情地说★◆■★。

  医院同事们都知道,听诊器不是被马玉梁挂在衣服里,就是握在手心里。这样,马玉梁给患者用听诊器时■◆,就不是冰凉的,他用温暖给患者带去阳光。

  退休后◆◆■,马玉梁参与传染科团队培养◆★■★、参加老年志愿服务队……在义诊的路上,马玉梁步履矫健,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★★,雷厉风行的作风一如当年。

  1972年5月,一个叫秦平的12岁女孩得了尿素症★◆★★■,秦平的爸爸恳求马玉梁救救女儿■■,秦平虽然濒临死亡,但是眼中的光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,让马玉梁心头一紧■■◆◆★◆,便精心给秦平治疗,最终秦平痊愈,长大也学了医,后来还结婚生子。

  1964年,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视察塔里木垦区,因劳累过度■★,突发肠梗阻,随行医生束手无策★◆,医院紧急安排马玉梁给王震将军看病。忆起与王震将军的首次见面★◆★◆■★,马玉梁至今仍记忆犹新。

  如今,虽已百岁高龄,马玉梁仍每天看新闻联播,关心国内外大事,关注社会发展◆★■■。马玉梁说■■★■:“只有国家强大了,人民才能底气足■★■◆★◆、腰杆硬。我相信◆★★■,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★★★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◆★◆◆◆★。”(杨阳 江珊 胡珺)

 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,他随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来到阿克苏,1950年2月■★■◆★,第一师医院建院后,马玉梁在医院担任内科医生。

  马玉梁深深体会到: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,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■★★■★■;一名医生只有勇于担当★◆,才能在征服病魔的斗争中一往无前。

  马玉梁是当时医院唯一能用拉丁文写病历的医生★■★◆,他主动教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拉丁文;马玉梁会拉小提琴和二胡★★■■,他就教大家唱歌★■◆★★★,指挥大合唱,带领大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。

  阿恰大队牧民阿不力孜·麦麦提回忆道★◆★◆■★:★★◆■◆◆“过去★★◆■◆◆,我常年在牧区放牧,经常有人关节疼■◆,经过检查才知道他们得了布病,医生还给我们讲解怎么做好防护。”

  ◆◆■★“当地医院的4名医生也被传染了,是我救治了他们,他们痊愈后又救治了很多老百姓。”马玉梁说。

  1974年和1975年,马玉梁带领两批医疗队分赴疫区,协助地区完成了防病任务,共计预防注射14万人次,治疗患者12778人次,为地方培训赤脚医生42人。

  ■★★“当时,医院条件很差■◆■◆★★,外面下雨◆◆,病房里就是一地的雨水,晚上我提着马灯,踩着水,高一脚低一脚地查房◆★★★。如果遇到患者死亡,我就和同事抬着担架去太平间。★◆◆◆■”

热门推荐

2024-11-20

  7、国铁集团■■■:10月■...

2024-11-20

  上世纪60年代■■,马玉梁还...

2024-11-20

  第六条 学校上报小记者申报名...